冬枣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,富含多种维生素、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,蒸着吃冬枣是一种健康的食用方式,不仅能保留其营养成分,还有助于消化吸收,但需要注意适量食用,以免引起不适。
蒸冬枣的营养价值
蒸冬枣是一种健康的食用方式,它不仅能保留冬枣的营养成分,还有助于消化吸收,蒸制过程中,冬枣的维生素 C、维生素 B1、维生素 B2 等水溶性维生素会有所损失,但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不会受到影响,蒸制还能使冬枣中的一些抗氧化物质得到更好的保留,如类黄酮、芦丁等,这些物质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、预防癌症等疾病。
蒸冬枣的功效与作用
- 健脾益胃 脾胃虚弱、腹泻、倦怠无力的人,每日吃蒸冬枣七颗,或与党参、白术共用,能补中益气、健脾胃,达到增加食欲、止泻的功效;蒸冬枣和生姜、半夏同用,可治疗饮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胀、呕吐等症状。
- 补气养血 蒸冬枣为补养佳品,食疗药膳中常加入蒸冬枣补养身体、滋润气血,台大免疫学孙安迪博士大力提倡平时多吃蒸冬枣、黄芪、枸杞,能提升身体的元气,增强免疫力。
- 养血安神 女性躁郁症、哭泣不安、心神不宁等,用蒸冬枣和甘草、小麦同用〈甘麦大枣汤〉,可起到养血安神、舒肝解郁的功效。
- 缓和药性 蒸冬枣常被用于药性剧烈的药方中,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,并保护正气,如:「十枣汤」中,用蒸冬枣缓解甘遂、大戟、芜花等泻药的毒性,保护脾胃不受伤害。
- 抗过敏 服用蒸冬枣,对全身抗过敏有一定功效,可以用蒸冬枣煎水后,当茶饮,来抑制过敏反应。
- 增强人体免疫力 大枣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,主要为葡萄糖,也含有果糖、蔗糖,以及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低聚糖、+++聚糖及半乳醛聚糖等;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C、核黄素、硫胺素、胡萝卜素、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,具有较强的补养作用,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,增强抗病能力。
- 防止落发 有实验证明,对 XD 模型小鼠毛发毛囊上皮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,毛++细胞的增长,可促进毛发生长,因而经常食用蒸冬枣可以防止脱发。
- 增强肌力 实验小鼠每日灌服蒸冬枣煎剂,共 3 周,体重的增加较对照组明显升高,并且在游泳试验中,其游泳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,这表明蒸冬枣有增强肌力和增加体重的作用。
- 保护肝脏 有实验证实,对四氯化碳肝损伤的家兔,每日喂给蒸冬枣煎剂共 1 周,结果血清总蛋白与白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增加,表明蒸冬枣有保肝作用。
- 镇静安神 蒸冬枣中所含有黄酮--双- 葡萄糖甙 A 有镇静、催眠和降压作用,其中被分离出的柚配质 C 糖甙类有中枢抑制作用,即降低自发运动及++反射作用、强直木僵作用,故蒸冬枣具有安神、镇静之功。
- 抗癌,抗突变 蒸冬枣环磷酸腺苷(cAMP)对肿瘤有抑制作用,并有抗过敏作用、促进白细胞的生成,降低血清胆固醇,提高血清白蛋白,保护肝脏,蒸冬枣中还含有抑制癌细胞,甚至可使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的物质。
- 防治心血管病 蒸冬枣所含的芦丁,是一种使血管软化,从而使血压降低的物质,对高血压病有防治功效;蒸冬枣还含有环磷酸腺苷等物质,它有扩张血管、抗过敏作用的同时,还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,改善心肌营养的作用。
蒸冬枣的食用禁忌
- 不宜与黄瓜或萝卜一起食用 萝卜会有抗热血酸酶,黄瓜含有维生素分解酶,这两种成分都是冬枣中的维生素分解酶的抑制剂,都会破坏冬枣中的维生素 C,从而导致冬枣的营养价值流失。
- 不宜与动物肝脏同食 动物的肝脏富含铜、铁等元素,铜铁离子极易使其他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 C 氧化而失去功效。
- 服用退热药时禁忌食用 服用退热药物同时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容易形成不溶性的复合体,减少初期的吸收速度,大枣为含糖量高的食物,故禁忌食用。
- 龋齿疼痛、下腹部胀满、大便秘结者不宜食用 蒸冬枣味甜,多吃易生痰生湿导致水湿积于体内,而加重病情,腹胀的人,多吃蒸冬枣会有腹胀之感,更加重病情,生鲜枣进食过多,易产生腹泻并伤“脾”,由于外感风热而引起的感冒、发烧者及腹胀气滞者,都属于忌吃生鲜枣的人群。
蒸冬枣的食用方法
蒸冬枣的食用方法有很多种,可以直接食用,也可以泡水喝、煮汤、煮粥等,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食用方法:
- 直接食用:将冬枣洗净后直接食用,口感甜美,营养丰富。
- 泡水喝:将冬枣洗净后切成片,用开水冲泡,焖 10 分钟左右即可饮用,可以加入适量的蜂蜜或冰糖调味。
- 煮汤:将冬枣洗净后切成片,加入适量的水和其他食材一起煮汤,如红枣银耳汤、红枣枸杞鸡汤等。
- 煮粥:将冬枣洗净后切成片,加入适量的水和大米一起煮粥,如红枣小米粥、红枣燕麦粥等。
蒸冬枣是一种健康的食用方式,它不仅能保留冬枣的营养成分,还有助于消化吸收,蒸冬枣的营养价值较高,具有健脾益胃、补气养血、养血安神、缓和药性、抗过敏、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,但需要注意的是,蒸冬枣虽然营养丰富,但也不能过量食用,以免引起不适,蒸冬枣的食用禁忌也需要注意,如不宜与黄瓜或萝卜一起食用、不宜与动物肝脏同食、服用退热药时禁忌食用、龋齿疼痛、下腹部胀满、大便秘结者不宜食用等。